布谷医生
首页 > 健康知识 > 正文

维生素不能乱补

发布时间:2020-11-26 11:12:47浏览:

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很多人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,因此各种维生素成了不少人的保健伴侣,但你知道吗,维生素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。

  一、维生素产品种类多 补充莫单凭感觉

  维生素类产品是店里销售的主力军。这些维生素类产品以瓶装为主,一般价位都比较高。而且针对不同人群,老人孩子、男人女人、都市白领等都有不同类型的维生素补充剂。

  很多销售人员都表示,维生素产品在预防疾病,提高免疫力方面有着很多的“优势”:“补充维生素C增加抵抗力,对牙龈口腔都好,预防感冒都可以的”。

  二、补充维生素 分清药品和保健食品

  事实上,虽然维生素对人体很重要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补充维生素。记者走访了几家药店发现,销售人员推荐的维生素产品种类很多,有单一补充某种维生素的产品、有补充多种维生素的复合产品,还分为药品和保健食品两大类。医生指出,其实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。

  “药品的维生素,主要是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,有固定的国药准字号和固定的含量标识;而作为市场上很多保健品的维生素,其有效成分里面掺杂了一些维生素,但并不能作为一种治疗的药品来使用”,“所含的成分越多,可能潜在的一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越高。在选择保健品或者药品的时候,尽量不要选择多种复合型的药品或者保健品,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危害”。

  三、维生素并非补品 补充要遵医嘱

  其实,大多数人并不缺乏维生素,实际上我们人体中还可以自身产生一些维生素。但现实生活中,不少人因工作忙碌,偏食、挑食,甚至有些人生活中有点小毛病,都会选择服用维生素,将它当成了“治病良药”。

  维生素并非作为一种补品进行食用,一定要按照医嘱的要求,针对病理状态适当补充。

  四、常见维生素介绍

 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,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,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。下面为大家盘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:

  1、维生素A

  作用:增强视力,维持粘膜正常功能,令皮肤光洁幼嫩。

  需补充人群:夜盲症、眼球干燥,皮肤干燥及痕痒。

  来源:红萝卜、绿叶蔬菜、蛋黄、动物肝脏等。

  2、维生素B6

  作用:保持身体及精神系统处于正常状况,维持体内钠、钾平衡,制造红血球。

  需补充人群:贫血、抽筋、头痛、脱皮、呕吐、暗疮。

  来源:瘦肉、果仁、糙米、绿叶蔬菜、香蕉。

  3、维生素B12

  作用:防止贫血,制造红血球,防止神经受到破坏。

  需补充人群:疲倦、精神抑郁、记忆力衰退、贫血。

  来源:肝、鱼、牛奶及肾。

  4、维生素C

  作用:抗氧化,改善胆固醇代谢,增强免疫力,改善铁、钙和叶酸的利用。

  需补充人群:牙肉出血,牙齿脱落易患感冒,伤口愈合缓慢,皮下出血,消化不良等。

  来源:水果(特别是橙类)、绿色蔬菜、蕃茄、马铃薯等。

  5、维生素D

  作用:有助小孩牙齿及骨骼发育,补充成人骨骼所需钙质,防止骨质疏松症

  需补充人群:小孩软骨病、食欲不振,腹泻等。

  来源:鱼肝油、奶制品、蛋。

  6、维生素E

  作用:抗氧化,预防衰老,提高抗感染能力,改善伤口回复平滑,有助降低血压

  需补充人群:红血球受到破坏,神经受到损害,不育症,手脚皲裂、肌肉受损,子宫机能衰退。

  来源:冷榨植物油、深绿色蔬菜、蛋、牛奶、肝、麦、及果仁。

  7、维生素K

  作用:凝血作用,有助修补及骨骼的生长。

  需补充人群:不正常体内出血。

  来源:西兰花、椰菜花、椰菜、蛋黄、肝等。

  五、那些有关维生素的误区

  误区一:人人都缺维生素

  一般人群通过饮食都能摄取都不缺,补充有适用人群。

  误区二:维生素能治病

  同一种病病因多样,盲目补充维生素并不一定对症。

  误区三:补维生素能代替均衡饮食

  维生素需“协同作战”,大量服用一两种作用有限。

  六、哪些人需要补充维生素

  1、摄入量少的,如偏食或减肥的人;

  2、需要量大的,如孕妇、青春期的少年;

  3、消化吸收差的人群,比如老人、胃肠道疾病患者和特殊疾病群体。

  七、补充维生素原则

  1、最天然的维生素还是要从正常饮食中摄取;

  2、补充维生素不能过量;

  3、最好有医生、营养师指导。

  八、维生素摄入标准

  按照我国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来说,维生素C的成人每天推荐量为100毫克;维生素D的成人每天推荐量是10~15微克。

  只要保证每天能做到大约喝250ml牛奶,吃1个鸡蛋、二两肉类、3两豆类,便能满足每天维生素A、D、E的需求。

  俗话说过犹不及,所有营养素过量都会对人体有害,不能因为维生素必不可少就刻意添加滥用。

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