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其病程典型地分为急性发热期、极期和恢复期。各期的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,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。
在急性发热期,患者通常急性起病,首发症状为高热,可伴畏寒,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℃。发热时伴有头痛、全身肌肉和关节的疼痛、明显乏力,并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胃肠道症状。此期一般持续2至7天,期间患者可能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。
随着病情发展,部分患者进入极期,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,或退热后病情反复加重。这一时期可出现严重腹痛、持续呕吐,甚至休克或其他脏器损伤。出血现象也可能加重,如皮下出血、牙龈出血等。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至8天,是病情最为危重的阶段。
经过极期后,患者进入恢复期。在这一阶段,病情开始好转,胃肠道症状减轻,体温逐渐恢复正常。部分患者仍可见针尖样出血点,以下肢多见,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。随着恢复,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,血小板计数也逐渐恢复。
需要注意的是,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,其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。在疑似感染的情况下,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暴露史。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避免伊蚊叮咬,如在流行区穿长袖衣物、使用驱蚊剂等。对于已感染者,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。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