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谷医生
首页 > 权威科普 > 正文

EVAR术后腹部包块

发布时间:2022-03-18 09:03:04浏览:

  一男性患者,63岁,1年多前在外院因腹主动脉瘤行腔内治疗,术后一周复查CT见瘤颈近端封闭好无内漏(图1),瘤体左后方一肿物与髂腰肌相连(图2)。支架远侧无明显内漏(图3)。

  图1.2017年4月复查近端瘤颈封闭严密,无内漏

  图2.瘤体持续存在,左后方占位和腰大肌相连

  

  图3.支架远侧髂总贴服严密,未见内漏

  术后3月,自觉腹部不适,可摸到一包块。术后5月(2017年9月26日)复查CT,近远端无明确内漏(图4,图6),瘤体未缩小,瘤体左后方占位和髂腰肌相连,较前次增大,为囊性(图5)。

  

  图4.近端无内漏

  

  图5.瘤体无缩小,髂腰肌前占位为囊性,略增大

  

  图6.支架远侧无内漏

  2018年患者抱孩子负重后突然出现左腰部包块,逐渐进行性增大(图7)。同年6月再次复查CT,近端和远端无内漏(图8,10),瘤体无缩小,瘤体左后方占位增大,并出现腰疝(图9)。

  

  图7.左侧腰部巨大占位

  

  图8.2018年6月复查近端无内漏

  

  图9.腹主动脉瘤体未见缩小,和髂腰肌相连的占位增大,并出现腰疝

  

  图10.支架远侧无明确内漏

  之后患者在外省省立医院就诊,经反复检查,不能确定左腰部肿物来源,为进一步诊治,将资料发我会诊。经仔细读片,我怀疑为2型内漏,经Riolan弓由肠系膜上动脉到肠系膜下动脉返流入瘤腔,后外侧囊肿可能为破裂血肿,或血清肿(图11)。

  

  图11.可疑肠系膜下动脉来的2型内漏

  患者遂转来我院。与2019年1月27日夜急诊动脉造影,肠系膜下动脉栓塞术。术中经过右侧股动脉穿刺,导管在支架上缘造影,可见近端无内漏,原支架裸端绞锁。经右股动脉选择肠系膜上动脉,造影,可见边缘动脉弓显影。但导管导丝无法进入。反复尝试后决定从左上肢尝试。

  将6F90cm长鞘置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,用VER导管超选进入结肠中动脉,用微导管沿边缘动脉弓-Riolan弓,进入降主动脉边缘弓,将长鞘和MPA(I)导管完全送入,微导管长度不够到达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(图12)。更换0.014导丝,可以经肠系膜下动脉进入瘤腔,撤出微导管和MPA(I)导管,更换0.018CXI导管,推进至瘤腔,造影证实(图13),填塞弹簧圈,一边退导管,将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栓塞(图14,15)。

  

图12.导管经Riolan弓到达降结肠边缘动脉,图片上缘可见铰锁的裸支架,造影可见肠系膜下动脉显影

  

  图13.更换CXI导管进入瘤腔,造影可见瘤腔显影

  

  图14.弹簧圈栓塞

  

  图15.造影可见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弹簧圈栓塞

  至此手术结束,准备观察腰部囊肿是否可以自行消退,如不能,则还需外科干预。

  改病例的难点在于:1.诊断: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,腰腹部出现包块,但术后数次复查均未发现明确内漏,但术后1年余,瘤体始终不见缩小,左髂腰肌前方的包块和腹主动脉瘤延续,诊断不明。以往这类患者归为所谓“内张力”,但这个概念模糊,许多是由于分支动脉返流入瘤腔导致的。2.治疗:我们根据以往经验和仔细读片,判断可能是经过肠系膜下动脉返流导致的,但由于患者瘦高,肠系膜上动脉分出角度锐利,经过右股动脉穿刺导管和长鞘都无法推进到肠系膜动脉内。经左上肢入路,由于行程很长,导丝导管选择分支困难,选入分支后器械操作长度不足,我们使用的6F90cm长鞘,配合4FMPA(I),其内通过微导管(长度135cm),刚好够不到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。之后我们使用V14导丝和SV5导丝,用0.018CXI导管(150cm)才到达瘤腔,造影证实瘤腔存在,之后送入微栓完成治疗。

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