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谷医生
首页 > 中医 > 正文

石指甲

别名:半枝莲(《药镜》),鼠牙半支(《百草镜》),瓜子草、佛指甲、

石指甲
【别名】

半枝莲(《药镜》),鼠牙半支(《百草镜》),瓜子草、佛指甲、

【来源】

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。

【形态】

垂盆草 多年生肉质草本,高10~20厘米。茎淡红色,枝纤细,倾斜,匍匐,接近花序 处亦易生根。叶3枚轮生,倒披针形至长圆形,长1.5~2.5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,沿茎下延为半 圆形的耳状片,全缘。花呈平展的2歧聚伞花序;萼片5,绿色,宽披针形至长圆形,几与花瓣等长 ;花瓣5,黄色,披针形至长圆形,长5~8毫米,先端有较长突出的尖头;雄蕊10,药狭卵形,或长 椭圆形,花丝细长;心皮5,稍开张。蓇葖果。种子细小,卵圆形,无翅而有细乳头状突起。花期6~7 月。 生于山坡倾斜处或岩石上。分布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苏、 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含甲基异石榴皮碱等生物碱、景天庚糖、蔗糖、果糖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甘淡,凉。 《纲目拾遗》:"性寒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凉,味甘淡;无毒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,消肿,解毒。治咽喉肿痛,肝炎,热淋,痈肿,水火烫伤,蛇、虫咬伤。 《 纲目拾遗》:"消痈肿。治湿郁水肿。""治诸毒及汤烙伤,疗痈,虫蛇螫咬。" 《天宝本草》:" 利小便,敷火疮肿痛,汤火症;退湿热,兼治淋症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喉头红肿,消痈肿, 敷蛇伤及足生鸡眼。" 《贵州植药调查》:"活血,止痛,清热,消肿,接骨,治痨伤咳嗽。"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 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用垂盆草片剂,根据制片工艺不同分为低温片(每片含生 药3克)和常温片(每片含生药2克)。每服低温片3~6片,常温片5~7片,每日3次,3个月为一疗程 。用低温片治疗迁延性肝炎、慢性肝炎20例,显效(自觉症状明显好转,转氨酶恢复正常巳达1个 月)18例,转氨酶恢复正常大部分在治后2周左右;无效2例。用常温片治疗急性肝炎、慢性肝炎、迁 延性肝炎共47例,显效(标准同前)27例,好转(症状改善,转氨酶下降或接近正常)5例,无效15例 ;显效病例转氨酶恢复正常多在2~4周间。低温片组随访半年以上,有波动者2例,复发7例;常温 片组随访1~3个月,有波动者1例,复发5例。部分病例服药后出现饥饿感、胃部隐痛、肠鸣便溏等 症,服33%氢氧化铝乳剂后大部分缓解。 治疗痈疽等症 取鲜地蜈蚣2~4两,洗净捣烂,加干面少 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(如脓头已破,中间留一小孔,以便排脓),每日或隔日1次;另取鲜草1~2两捣 汁冲服。治疗痈疽、痄腮、无名肿毒、蛇虫咬伤等50例,除3例无效外,均治愈。治愈时间最短1天 ,最长5天。实践证明:地蜈蚣草对皮肤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疾患,早期能消肿止痛,促进吸收;已 形成脓肿者能加速局限,破溃排脓。其中对痈疽的疗效最为显著。

【相关方剂】

治一切大毒,如发背、对口、冬瓜、骑马等痈,初起者消,已成者溃,出腋亦少:鼠牙 半支一两,捣汁,陈酒和服,渣敷留头,取汗而愈。(《百草镜》半枝莲饮) 治水火烫伤,痈肿疮 疡,毒蛇咬伤:鲜垂盆草一至四两,洗净,捣汁服。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 》) 治喉头肿痛:鲜垂盆草捣汁一杯,加烧酒少许含漱五至十分钟,每日三、四次。(《浙江民间 常用草药》)

石指甲的同类中药材

中成药推荐

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