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谷医生
首页 > 中医 > 正文

椿白皮

别名:香椿皮(《经验方》),春颠皮(《分类草药性》)

椿白皮
【别名】

香椿皮(《经验方》),春颠皮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
【来源】

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。

【形态】

香椿(《经验方》),又名:猪椿(孟诜),红椿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春阳树、春菜树 、椿芽树、白椿、香树。 乔木,高达16米。树皮赭褐色,成片状剥落;小枝幼时具柔毛。双数羽状 复叶互生,长25~50厘米,有特殊气味;具小叶10~22,对生或近对生,具短柄;长圆形至披针状 长圆形,长8~15厘米,基部偏斜,圆或阔楔形,先端尖,全缘或有稀疏锯齿,上面深绿色,无毛, 下面色淡,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;叶柄红色,基部肥大。圆锥花序顶生;花萼短小,5裂;花瓣5, 白色,卵状椭圆形;退化雄蕊5,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;子房上位,5室,花盘远较子房为短。蒴果椭 圆形或卵圆形,长2.5厘米,顶端开裂为5瓣。种子椭圆形有翅。花期5~6月。果期9月。 全国各地 均有栽植。 本植物的叶(椿叶)、果实(香椿子)以及树汁(春尖油)亦供药用;各详专条。 出,刮去外面黑皮,以木棍轻捶之,使皮部与木质部松离,再行剥取;并宜仰面晒干,否则易发霉 变黑。 【药材药性】椿根白皮(《经验方》) 干燥根皮为块状或长卷形,厚薄不一,外表面为红棕色,内表面 有毛须。质轻松,断面纤维性。气微,味淡。 椿木皮(《唐本草》) 又名:春尖皮。干燥树皮呈 长片状。外表面红棕色裂片状,有顺纹及裂隙,内表面黄棕色,有细皱纹。质坚硬,断面显著纤维 性。稍有香气,味淡。 椿(香椿)、樗(臭椿)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,而在历代本草中常合并叙述, 两者功用大体相同,商品亦多将椿皮、樗皮统称为"椿白皮"或"椿根皮"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, 仅在陕西、四川、湖北、贵州等地使用椿白皮,参见"樗白皮"条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树皮,含川糠素、甾醇、鞣质。 将麸皮撒入锅内,加热至烟起时,再将椿白皮倒入,拌炒至两面焦黄色,取出,筛去麸皮,放凉。( 每椿白皮100斤,用麸皮10斤) 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(椿)根,采出拌生葱蒸半日,出生葱,细 锉,用袋盛挂屋南畔,阴干用。" 《本草求原》:"去粗皮,醋炙、蜜炙用。"

【采收加工】

椿白皮:除去栓皮,清水浸泡,捞出,润透,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,晒干。炒椿白皮:先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涩,凉。 《唐本草》:"味苦,有毒。" 《本草经疏》:"苦,微寒。" 《本经逢 原》:"甘,平,无毒。" 《医林纂要》:"苦甘涩,寒。" 【归经】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、足阳明经血分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除热,燥湿,涩肠,止血,杀虫。治久泻,久痢,肠风便血,崩漏带下,遣精,白浊 ,疳积,蛔虫,疮痹。 《雷公炮炙论》:"利溺涩。" 《唐本草》:"主甘匿。" 孟诜:"女 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,月信来多,亦止赤带下;疗小儿疳痢。" 《医林纂要》:"泄肺逆,燥脾湿 ,去血中湿热。治泄泻、久痢、肠风,崩、带,小便赤数。" 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下血,吐血; 发表散寒,攻小儿痘疹。" 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治痔疮,跌打损伤,接骨,消伤肿痛。" 《四 川常用中草药》:"能发表,透麻疹。"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煎汤,2~4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熬膏涂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《本草经疏》:"脾胃虚寒者不可用,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,以其徒燥故也。凡带下 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。"

【相关方剂】

治休息痢,昼夜无度,腥臭不可近,脐腹撮痛,诸药不效:诃子五钱(去核梢),椿根白 皮一两,母丁香三十个。上为细末,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陈米饭汤入醋少许送下, 五更,三日三服。(《脾胃论》诃黎勒丸) 治湿气下痢,大便血,白带,去脾胃陈积之疾:椿根皮 四两,滑石二两。上为末,粥丸桐子大,空心白汤下一百丸。(《丹溪心法》) 治小儿疳痢,渴瘦 :椿木根(干,末之)、粟米(春粉),以蜜和作丸,服五丸至七丸、十丸,以瘥为度。(《广济方》) 治脏毒,赤白痢:香椿(净洗刷,剥取皮,日干)为末,饮下-钱。(《经验方》) 治淋浊,白带 :椿根白皮二两。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治腹中痞块:香椿白皮二斤(切碎)。入锅内 煎水,去渣熬成膏,摊布上,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腻,以火烘热药,贴痞块上,其初微痛,半日后即 不痛,俟其自落。或加麝香少许,贴后,周围破烂出水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 治胃溃疡出血:椿芽 木皮烧存性、金银花藤八钱。水煎服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 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: 香椿树根皮六钱。水煎服。(徐州市《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》) 【名家论述】朱震亨:"椿根白皮,性凉而能涩血。凡湿热为病,泻痢、浊带、精滑、梦遗诸证, 无不用之。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,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,但痢疾滞气未尽者,不可遽用。 宜入丸散,亦可煎服,不见有害。予每用炒研糊丸,看病作汤使,名固肠丸也。" 《纲目》:"椿 皮色亦而香,樗皮色白而臭,多服微利人。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,樗皮入气分而性利,不可不辨。 其主治之功虽同,而涩利之效则异,正如茯苓、芍药,赤白颇殊也。凡血分受病不足者,宜用椿皮 ,气分受病有郁者,宜用樗皮,此心得之微也。" 《本草经疏》:"椿,《本经》味苦,有毒。甄 权言微热,震亨言凉而燥。然考其用,必是微寒苦燥之药。《本经》主甘匿及洗疥疮风疽;藏器去 口鼻疳虫疥匿者,因肠胃有湿热,故现是证,苦凉而燥,所以外治皆得也。藏器又主杀蛔虫蛊毒下 血及赤白久痢;《日华子》治肠风泻血;萧炳云,得地榆主疳痢;孟诜云,止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 止,赤带,

椿白皮的同类中药材

中成药推荐

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