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胃镜检查慢性胃炎,胃酸过多该怎么治疗?
杨爽
建议还要完善13碳呼气试验检查,排除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。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,需要服用两周抗生素治疗。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,可以吃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,比如艾司奥美拉唑,配合铝碳酸镁,加上莫沙必利治疗。
Q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一个症状吗 ?
崔艳超
一般情况下症状还是有区别的,如果胃溃疡在幽门部位跟十二指肠溃疡会有相似性,但是如果胃溃疡在胃上部症状就不一样了。
Q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怎样治疗?
慢性萎缩性胃炎本来有一定的癌变几率,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更容易胃癌的发生。所以需要使用消炎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,幽门螺旋杆菌是比较难以根治的,所以一定要规律的服用药物。抗生素服用两周,阿莫西林、克拉霉素、甲硝唑,三个里面选择任意两个。如果对青霉素过敏,不要选择阿莫西林。胃黏膜保护剂,枸橼酸铋钾可以服用两周。艾司奥美拉唑服用两周,如果有腹胀可以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莫沙必利。一定要注意定期复查胃镜,发现有早期胃癌,要尽早手术胃大部切除术。。
Q请问胆汁反流性胃炎怎么办?
胆zhi反流性胃炎一般是不能治愈的,是因为胆囊下的括约肌松弛,导致单胆汁进入胃。正常人胆子是通过十二指肠排到肠道里面的。胆汁碱性的液体,胃里面是酸性的,所以碱性的液体会中和胃酸,导致腹痛腹胀,而且碱性的液体对胃也是有一点刺激损伤作用。 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,还有出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,比如奥美拉唑,雷贝拉唑。联合莫沙必利,还可以吃熊去氧胆酸,减少胆汁的分泌。保护胃黏膜药物,比如铝碳酸镁等。
Q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治愈的几率大吗?
慢性萎缩性胃炎治愈几率不大,特别是已经伴有肠化生,这种情况下更要定期复查胃镜检查。因为重度肠化生已经属于癌前病变了。建议完善13碳呼气试验检查,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需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。因为导致胃癌、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是患有幽门螺旋杆菌的。一定要记得定期复查胃镜,如果发现已经早期胃癌,需要行胃大部分切除手术。平时饮食注意,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不要吃油腻煎炸食物,不要吃各种腌制品咸菜腊肉,不要抽烟喝酒。
Q蜂蜜香油能治好胃炎吗?或者有其他偏方能治好胃炎吗?
蜂蜜香油没有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,如果反复慢性胃炎发作,建议完善胃镜检查,排除是什么样的胃炎。如果是反流性食管炎,胆汁反流性胃炎,这些治疗效果不好,可能会导致症状反复,需要长年吃胃药。还有需要做13碳呼气试验检查,排除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。因为导致慢性胃炎反复发作,最常见的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。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,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疗。如果只是单纯的胃炎,可以服用艾司奥美拉唑、兰索拉唑等,联合莫沙比利治疗。平时饮食要注意,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不要抽烟喝酒,不要暴饮暴食,要少吃多餐。
Q扁平糜烂性胃炎该吃什么药好使?
建议还要完善一下13碳呼气试验检查。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,需要服用两周抗生素根治治疗。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慢性胃炎反复发作。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,可以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,比如艾司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。目前中药没有很好的治疗胃病的作用。
Q萎缩性胃炎吃了硫糖铝就不舒服是怎么回事?
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本来就不好,而且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癌变几率,建议定期复查胃镜,发现早期癌变就尽早手术治疗。现在服用硫糖铝出现胃肠道不适可以停药。可以换其他胃黏膜保护剂,比如瑞巴派特。建议完善13碳呼气试验,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需要服用消炎药治疗。
Q急性肠胃炎发热腹痛腹泻吃什么药?
吃了不洁饮食后导致腹泻,而且还有发烧,考虑是有肠道感染。可以服用消炎药,如果对头孢类的消炎药不过敏,可以使用头孢三代,比如头孢地尼,头孢克肟等。如果腹泻不是很严重,不需要吃蒙脱石散,等他排,把那些细菌排出去。但是尽量喝点盐水,腹泻严重的话可以买点口服补液盐和防止低钠低钾,吃点粥,放点盐,不要吃油吃肉。 但是如果自己在家里面服用了头孢药物之后,还是腹泻特别严重,排稀水样的大便。 就需要到医院里面去住院,要检查排除是否是伤寒,霍乱这些严重的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。
Q胃炎该怎么去进行治疗比较好?
查出来有反流性食管炎,建议要完善13碳呼气实验检查排除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。因为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,反流性食管炎,最常见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。其次是因为饮食不规律,长期喝酒导致。第三是因为先天性的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。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服用药物治疗,比如艾司奥美拉唑、兰索拉唑,联合莫沙必利治疗。胃食管反流大部分人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,停药之后症状会反复反复。平时要注意少吃多,餐餐后半小时不要平躺,不要抽烟喝酒。
抱歉,没有找到相关内容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