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冠心病有什么症状?
范军
您好!典型的冠心病症状是心绞痛发作,表现为在劳累,寒冷,饱食,情绪激动时出现心前区闷痛,持续几分钟,含服硝酸甘油或注意很快可以缓解。根据您的描述,不太像是冠心病引起的,而且你年龄不大,心脏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小。
Q糜烂性胃炎有什么症状?
杨爽
糜烂性胃炎一般就有上腹部疼痛,腹胀,有些有打嗝、嗳气等症状,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些症状。如果反复发生上腹部疼痛不适,建议完善13碳呼气试验检查,排除幽门螺旋杆菌。因为导致慢性胃炎,最常见的是感染了此细菌。其次,要保持规律饮食,不要暴饮暴食,不要抽烟喝酒,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。
Q请问高钾血症会有哪些危害?
张宇梅
钾为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,参与心肌的兴奋性,摄入体内的钾90%要靠肾脏排泄,当过多的摄入钾时,可造成心律紊乱、心动过缓,甚至心脏停博,几乎所有的食物都会含有一些钾,其中蔬菜和水果、干果等钾含量比较多,禁食或少食含钾高的食物,有些食品含钾量不高,但进食多了也很危险。在烹调制作方法上,可将蔬菜、水果洗涤、浸泡、水煮,可较少钾含量。要知道高血钾的危险,一旦发生口唇或指尖麻木、四肢无力、腹胀等症状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,以免发生危险。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降钾药物,与高钾食物同服。
Q儿童没有其他症状的反复发烧怎么回事?
林志威
对于宝宝无症状反复发热,有的宝宝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,上呼吸道感染有可能会单纯表现为发热。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,食欲好,无其他症状,发热程度不高,发热不频繁,可先密切观察,必要时去医院完善相关检查,明确病原体,进行病因治疗。幼儿急疹也可单纯以发热为临床表现,以突然的高热开始,体温通常高于39度,也可能会超过40度,发热持续3~5天后骤然退热,热退疹出。治疗上,以对症及预防并发症为主,反复发热的宝宝家长注意护理及退热,必要时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病因治疗。
Q小儿拉肚子脱水有哪些症状?
哭泣的时候没有泪液等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当中,拉肚子身体脱水症状会表现为排尿次数减少,还会出现哭泣的时候没有泪液,以及口干舌燥,皮肤干燥等症状表现。孩子在拉肚子期间,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多喝温开水,或者是给孩子喝一些糖盐水,也可以喝一些米汤加白糖,都能够起到补充体液的作用,可以有效的维持水、电解质平衡。孩子拉肚子首先需要服用蒙脱石散进行止泻,然后及时的到正规医院儿科挂号就诊,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具体的原因。在医生的指导下,才能够给予科学规范的治疗。
Q请问百日咳有些什么样的症状?
1、百日咳它的潜伏期一般为7到14天最长的是21天,发病的过程中,病初与一般咳嗽相似。常伴有流鼻涕、打喷嚏、轻微的发热、感冒症状消失后咳嗽会日渐加重,夜重昼轻,特别是惊咳发作为阵发性、长串的,紧接不断的咳嗽,连续十三以上会伴有鸡鸣样的回声,直至吐出粘稠的分泌物为止。2、咳嗽发作时,泪涕交留、面红耳赤,两眼鼓出等等。发作间歇时患儿如平时一样,胸部检查常无阳性体征。
Q小孩肺炎主要症状有哪些?
小儿肺炎最重要的症状是咳嗽,常伴有咳痰、喘息和发热。1、咳嗽:99%的肺炎咳嗽,但无论是咳嗽还是肺炎,如咽炎、支气管炎等也会引起咳嗽。2、咳痰:肺炎早期无痰,多为干咳,中、恢复期有痰。有些宝宝能听到喉咙里有痰,咳嗽不明显,这在胖宝宝身上比较常见。3、喘息:与个人体质差异及感染的病原菌有关。不是所有的肺炎都有喘息。四。发烧:肺炎患儿,特别是2岁以下的患儿,发烧较少。肺炎热在大龄儿童中更为常见。
Q出现便秘症状怎么治疗?
便秘需要多饮水,每日饮水量达到2000毫升以上,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,可以吃火龙果,吃含有粗纤维多的青菜,比如韭菜,嚼起来有渣的老青菜,吃含双歧杆菌、益生菌的奶粉调节胃肠道。如果饮食调节不能改善仍然便秘,可以短期之内吃乳果糖或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通便,一定要注意服用,这两个通便药物,都需要大量饮水才能够通便。
Q慢性十二指肠溃疡 平时吃什么药可以缓解症状?
有十二指肠溃疡,建议完善13碳呼气试验,排除幽门螺旋杆菌。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,需要服用抗生素根治幽门螺旋杆菌。如果不根治此细菌会导致溃疡反复发作,治愈不了。如果只是单纯的溃疡,可以服用艾司奥美拉唑、铝碳酸镁等治疗。排便不畅考虑是大便比较干结,可以多喝水,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,吃火龙果,吃粗纤维多的青菜,可以吃含益生菌、双歧杆菌的奶粉,调节胃肠道。
Q慢性结肠炎是什么症状?
饮食要注意,尽量吃容易消化的食物,不要吃太过硬的食物,尽量将食物磨碎。屁股红红的可以买点烧烧膏外涂,尽量要保持肛门周围干燥。如果现在还有明显的明显的腹泻,可以吃点蒙脱石散,双歧杆菌调节胃肠道。
抱歉,没有找到相关内容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